01 差异在哪里?
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们看中美两国平台公司股价对比,会看得比较郁闷。
以亚马逊为对标,来讨论阿里的估值,会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,为什么商业模式、发展路径如此相似的平台,在估值上会有这么大差异?
其实亚马逊和阿里有很多类似之处,都是数字商业帝国。
但如果我们看一下两家企业的市值曲线,会觉得挺唏嘘:
2014年,阿里上市之后,市值一度比亚马逊高。
但到了2015年,亚马逊市值就超过阿里,2018年以后,亚马逊市值开始暴涨,截至2023年9月1日,亚马逊估值接近1.42万亿美金,是阿里市值(2365亿美元)的6倍。
所以,今天我们要问的问题是,
-
- 阿里与亚马逊为什么市值差这么远?差在哪些地方?
-
- 阿里能否复制亚马逊的股价增长曲线?
先看第一个问题,阿里和亚马逊的市值差异来自哪里?
从营收规模上看,亚马逊是阿里的3.5倍,净利润是3.4倍。
但你知道吗?如果按照GMV(也就是商业交易总额)来看,2020年阿里GMV高达11450亿美元,第二名亚马逊只有5750亿美元。
换句话说,阿里运营着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商市场,规模是亚马逊的2倍以上,但从中获取的收入和利润,却不到亚马逊的三分之一。
为什么?我的答案是:中美两国的电商生态决定了这种差异。
仔细想,美国电商生态是“一枝独秀”,亚马逊几乎是在无人区竞争。
亚马逊从做电商自营业务起步,和京东一样,它为了做好自营,长期投入巨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,建成了一个由配送中心、履行中心、储物柜中心、商店等组成的庞大物流网络。
接着,亚马逊从电商自营拓展到第三方业务,也没有遭遇太多狙击,因为美国电商生态中,第三方平台很少。
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几乎都是自营平台,也就是俗称的独立站,比如像沃尔玛、Target、苹果这些传统商超和品牌的线上店。
在自营和第三方业务发展过程中,亚马逊形成了自己的电商服务系统,接着顺势开始发展云服务AWS,为其他厂商提供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服务。
在这一点上,真的非常佩服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前瞻性和技术创新速度。
AWS从2006年开始布局,然后不断开拓技术边界,很快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云服务架构和网络。
到2021年底,AWS亚马逊云提供超过245种产品和服务,目前占全球云服务市场的32%,给公司贡献了3/4的利润。
云才是亚马逊妥妥的现金牛。
到这里,亚马逊完成了一个“(自营+第三方)电商业务-物流-电商服务云服务”的生态闭环:
自营和第三方业务为电商服务、物流和云服务提供了用户基本盘,同时也为企业的数字服务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,服务优化又吸引更多客户,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。
亚马逊的生态闭环
你会发现,这个闭环非常完整,互为支持。
而且闭环的四个环节上,亚马逊都没有太强大的竞争对手,尤其是电商业务和物流这两块,几乎是无人区霸总。
只有在云服务上,目前微软的Azure追得比较凶,市场占有率22%,但距离AWS还有一个量级差异。
所以,这是美国电商生态的现状:亚马逊一骑绝尘,高度垄断。
02 电商生态的不同
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电商生态。
阿里是中国电商领域的拓荒者。
直到现在,阿里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电商平台。
所以在数字技术和平台治理方面,阿里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比如说支付宝、营销工具直通车、即时沟通工具阿里旺旺等,都属于技术服务的产品。
因为电商服务的需要,马云也是中国最早意识到“云业务”重要性的互联网大佬。
阿里云从2009年开始布局,在2021年首次盈利。
但阿里早期对自营业务,尤其是自有物流,没有下重注。
但这其实和马云一直想做“marketmaker”(造市者)的初心和战略是一致的,所以留下了一块空白地带。
随后京东在自营和物流这块空白地带强势崛起,目前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。
从2013年开始,阿里拼命补自营的短板:大力投入直营零售,拓展天猫超市、天猫国际,布局盒马、收购大润发……2020-2022年,阿里自营的营收占比从19%增长到30%。
但自营电商对物流的依赖很大,即使阿里将四通一达整合进菜鸟,但能力还是比京东弱很多,很难撼动后者地位。
即使到现在,阿里自营的规模也只有京东的1/3左右。
你会发现:在“自营电商-物流-第三电商服务-云服务”这个循环体系中,阿里只占了一半,自营-物流这块江山被京东瓜分。
这还不是全部,即使在自己最有优势的第三方业务这块,阿里还面临着拼多多、美团、抖音、快手、腾讯等的强势竞争。
2015年的时候,淘宝、天猫占了国内电商市场75%的份额,到2021年,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52%。
这种激烈竞争的生态意味着什么?利润下降。
在亚马逊开店,佣金率约为8%-15%,而在淘宝开店,不需要缴纳佣金,而天猫佣金率大概在0.3%至5%之间。
相比之下,要比亚马逊低很多。
亚马逊佣金,很大程度是FBA物流服务,但阿里因为没有自建物流,所以不具备服务能力,佣金也就上不去。
这样看下来你就明白,美国平台监管确实是要抑制垄断,但中国平台们面对的是充分竞争市场,想拿到垄断利润,不是监管不让,而是竞争对手不让。
目前在云服务这块,阿里云优势比较明显,占国内市场36%份额。
但华为云追得很紧,腾讯云也有自己的基本盘。
未来阿里云业务能否像AWS高速增长,可能是决定阿里股价的一个关键点。
刚才说的是阿里面临激烈竞争,但说实话,中国的电商生态就是群雄争霸的江湖。
比如说物流,尽管京东第一,但顺丰虎视眈眈,四通一达紧随其后,卷到让人害怕。
想学亚马逊那样,利用物流优势收一大笔PRIME会员费,这种现象要发生在中国很难。
亚马逊增长飞轮
参考亚马逊飞轮模型,亚马逊PRIME是提升客户体验,用体验提高流量,再规模换利润,而不是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的业务。
还有自营业务,京东虽然领先,但阿里、美团都有自己的基本盘,这两年借着视频直播兴起,品牌自营也上得很快,都是绝对的卷王之王。
橘在淮南则为橘,橘到淮北则为枳,土壤不一样,结出的商业之果完全不同。
从外部看,似乎如此。但是,淘宝的中间商模式其实更像美国的ebay,而不是亚马逊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的中小商家数量众多,供应比eBay充足,这块的红利中国比美国多。
阿里的主阵地
从内部看,双方的战略(创新和模仿)和组织能力(构建者与服从)也不一样。
分析到这里的时候,你就知道,为什么说阿里和亚马逊的市值差异,其实是中美电商生态的差异。
美国电商生态中,亚马逊形成了电商-云-物流的商业闭环,能依靠垄断地位收取高额佣金和服务费。
而阿里身处充分竞争的中国电商生态,又缺乏物流和自营支持,很难收取高额费用,这是商业环境带来的利润差异。
另外,美国企业确实在数字技术上有前瞻性,研发能力也很强。
AWS成为亚马逊的第二增长曲线,除了前期电商的积累,也离不开它极强的研发能力。
03 阿里距离亚马逊有多远?
这里其实要多说一句:有时候商业模式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被选题。
比如阿里当年没有在物流上下重注,回头看显然是个缺憾。
但仔细想,中国的电商、物流一直是强敌环伺,京东直到今天,盈利能力都不行。
所以当年,以轻资产、纯平台型业务为主打的阿里,再拖一块不赚钱的重资产业务,能否活下来都可能是个问题。
事后总结最优路径总是容易的,但事前决策其实只有一个目标:活下来。
中国的平台们其实都是在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结果。
再回到一个更俗气更现实的问题,阿里股价距离亚马逊有多远?可以从今天的分析逻辑里得到一些启示:
-
- 目前来看,阿里最有希望获得第二增长曲线的,还是云业务。
如果阿里能在这一块加速,股价跑出一波新高不是没有希望。
-
- 目前阿里估值偏低。
截至当下,亚马逊市值是阿里市值的6倍。
假设都没有额外的风险事件或者超常规的创新增长,根据对财务数据的分析,从营收、利润、货币化率几个指标来看,亚马逊市值是阿里市值的3-3.5倍算合理范畴。
总的来说,阿里和亚马逊股价的差异,不是政治政策风险的差异,而是两国电商生态的差异。
亚马逊几乎独占美国电商市场,形成闭环,获取垄断利润;而阿里处于步步惊心的中国电商江湖,需要不断以价廉物美的服务留住客户,否则客户时刻都可能“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”。
论物美比不上京东,论价廉比不上拼多多,淘宝未来非常凶险。
阿里能否复制亚马逊的股价增长曲线,得依赖以云服务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力输出。
云,作为华为已经在国内看上的市场,这条路看起来还比较遥远。
04 思考:竞争与创新
前文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:
1.阿里和亚马逊股价差异背后,是中美两国不同的电商生态,中国市场竞争更激烈。
2.云业务是阿里股价未来能否追赶亚马逊的关键板块。
3.从当下的财务数据看,阿里股价目前处于估值低位。
那么,从宏观角度,这意味什么?
对于中国平台来说,中美两国电商生态的差异,当然意味着激烈竞争和比美国平台低的利润。
比如像拼多多出海,TikTok的成功,还有SHEIN这些跨境电商目前的处境,这些现象和中国电商生态有什么关系吗?
阿里巴巴想要追赶亚马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因为各自的生态位不同,就决定了各自的优势和重心的不同。
阿里巴巴处于一个不断竞争的环境中,稍不留意,就可能会被后来者赶超,而亚马逊目前处于绝对的王者地位,他不用顾忌别人来模仿,他只顾自己去不断创新,定义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所以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实力,还比拼的是竞争环境的友好程度。
关于亚马逊和阿里,虽然国内外环境不同,但是两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,亚马逊是商业模式或者产品的创造者,而阿里更多的是模仿者。
如果看不清背后的资源禀赋,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,很有可能陷入“创新者的窘境”。
就像刘强东说犹太人跟中国人做生意的区别,说在一个十字路口,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加油站,第二个犹太人就会选择开一家超市,第三个就选择开一家餐馆,第四个就开一家旅店,这样在这个路口就大家都有钱赚。
而换成中国人,第一个开了一家加油站,第二个看到开加油站生意那么好,就也开了一家加油站,第三第四个都进来开加油站,结果这个路口就有了四家加油站,大家相互竞争,最后搞得利润都很低,这只能说是大环境的悲剧。
不过换个角度来看,商业竞争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游戏,这种电商平台的群雄争霸对于老百姓来讲是一件好事,因为竞争会催化出更优质、更实惠的服务,对电商平台这一产业来讲也是好事。
没有垄断才不会死于安乐,生存的压力会推动企业自我革命,最终活下来的必然是兼具技术、效率和战略眼光的王者。
国外创新能力强,中国迭代速度快。
中国企业能在那么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,一般都是有很强的韧性,生命力顽强,就像打不死的小强。
那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出来的核心竞争力,一旦跑到国际市场上去的话,那岂不是应该如入无人之境?
从宏观角度,这意味着在平台出海时,中国平台的优势在于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和风险,更具有适应性和抗压性。
劣势在于专注于竞争和占据市场,忽视了海外的法律法规、风土人情和自身的创新研发。
所以中国的平台,还是要放大格局,拥有国际视角,多多想方设法做全球的生意,而不是只在这一片土地上内卷。
相较国内较为饱和的市场,外贸电商显然是更好的选择。
出海的企业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,tiktok、米哈游、temu、虾皮。
拼多多、阿里等电商平台逐步向海外拓展,背后有国内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。
在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国家贸易发展大背景下,中国的电商平台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激烈的竞争必将孕育出新时代的最强王者。
Comments are closed